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忘初心20年:崔允漷教授在华东师大68周年校庆报告会上分享中国课程改革故事

崔允漷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23-01-10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就与问题为献礼华东师大建校68周年,课程所先后举行了两场高水平的校庆报告会。10月17日,所长崔允漷教授率先开讲,以一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划者、先行者的视角,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就与问题”的学术报告,不仅带领我们回顾了20年来新课改走过的风雨历程,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已有成就和新的起点,还向大家分享了他与课改专家们始终不变的教育“初心”。




报告会由课程所吴刚平教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联系网络主任周晓霞女士、课程所师生以及众多慕名而来的其他单位师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参加了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报告中,崔教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主讲人:崔允漷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崔教授首先从学生需求、社会生活、学科知识的变化出发,分析了影响课程改革的各种重要因素,以“我们的毕业生怎么了?”的叩问引人深思。在回顾了课程改革的前因后果与发展历程之后,崔教授指出其“初心”正是为了解决当代教育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六大目标:


倡导全人教育

重建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现代化

倡导建构性学习

确立正确评价观

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课程改革的设计与推广


为了有效达成这些目标,一代代课程人不断深耕研究、勇于实践,构建起一个开放、科学、现代化且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崔教授讲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路线与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指出2001年课程纲要(试行)的颁布体现了从教学话语向课程话语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他还重点阐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及其与教学大纲的本质性区别。



随后,崔教授介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策略与深化课程改革的举措,以及课程所专家团队在推进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校本教研制度、学校课程发展“中国模式”,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标准的课程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学历案”等合作研究成果,提出课程改革要让教师“赋权”“增能”




三、课程改革的成就与困难


在回顾课程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崔教授从“目标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归纳了新课程取得的重要成就。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课程已然成为一种公共论述,而在20年的改革历程中,课程改革使中国特色课程理论有了自己的实践基础,为教育工作者塑造了一种新的灵魂,凝聚了一种新的精神。




成就来之不易,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工作同样任重道远。崔教授剖析了课程方案改进、各部门协调与政策配套、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提升地方课改政策执行力等方面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揭示了评价专业性强与研究基础薄弱相矛盾,百姓对教育的高需求与课程建设低能力相矛盾等问题。


四、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尽管课程改革承受着各方面的检视与批判,崔教授仍高度肯定了课程改革的中国特色并归纳出了七点“中国经验”,还用“剃头”“理发”“美发”比喻“双基”“三维”“学科核心素养”,以风趣幽默的生活案例解释了国家育人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目标认知的升级,指出其背后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崔教授进一步解读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性质、内涵及其巨大的课程意义。他强调要针对课程经典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给出中国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崔教授用一张生动形象的漫画描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并强调改革只是教育发展史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公共话题”,是一次“艰难困苦的森林之旅”,也是一场有理想的课程人的专业派对。因此,对课程改革的评议需要历史,需要责任,需要专业,更需要心态。


现场交流与互动



报告结束后,崔教授与大家进行了热烈地现场互动,回应了“如何在课程中体现可持续性”“如何在真实比赛情境中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等多个问题。同时,崔允漷教授也表达了对同学们的希望和期待: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希望他们在实践变革过程中发现理论问题,做有意义的研究。


初心不变,未来传承


本场校庆报告会既是对课程所作为“国家队”和“高端智库”深度参与中国课程改革的一次精彩汇报,也是课程系所科研育人的一种常态化机制。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课程改革20年全景式、反思性的回顾与总结,让教育的“初心”不断在这些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坚力量心中扎根、发芽,生长起“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共同传承“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的责任与使命。


崔教授金句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家”。


课程标准让教师的专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我们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信念,就是为儿童,为课程,为未来。


儿童 课程 文化,这是我们的学术逻辑。


儿童是课程的第一位。



崔教授还有哪些金句让您印象深刻?

欢迎微信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







———— / END / ————






微信推文精彩回顾 


如何活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林进材教授做客课程所第146期华夏课程论坛


第17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特邀专家、日程安排早知道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